防霉菌研發實驗室核心功能是開展霉菌檢測、防霉劑研發、防霉材料測試等實驗,需通過布局設計從源頭阻斷霉菌滋生與交叉污染,同時保障實驗精度與人員安全。設計需圍繞 “環境可控、流程閉環、隔離防護、合規適配” 四大核心原則。
1. 非潔凈輔助區(外區,無霉菌風險)
功能區組成:
樣品接收 / 預處理區:設樣品登記臺(304 不銹鋼材質,易清潔)、樣品暫存架(分層貼標識,避免混放),地面鋪防滑地磚(防樣品傾倒污染);
普通試劑柜:存放非劇毒、非易腐試劑(如常規培養基原料),柜內配防潮盒(避免試劑吸潮);
辦公區:與實驗區用玻璃隔斷分隔(便于觀察,不串味),禁止帶入實驗用品;
環境控制:濕度 55%-65%、溫度 22-26℃,無需嚴格控濕,門口設換鞋區(配專用拖鞋,避免鞋底帶孢子)。
2. 半潔凈過渡區(中區,緩沖防擴)
功能定位:人員 / 物料消毒、緩沖過渡,阻斷非潔凈區污染物進入核心區;
區域組成:
人員更衣間:設雙人更衣柜(每人 1 柜,分上下層放外套 / 潔凈服)、感應洗手池(配 75% 酒精消毒凝膠),墻面貼 “更衣流程”(脫外套→洗手→穿潔凈服→戴手套);
工具消毒間:放高溫滅菌鍋(121℃滅菌實驗工具,如接種環、培養皿)、紫外消毒箱(消毒移液槍等不耐高溫工具);
傳遞緩沖間:設雙扉互鎖紫外傳遞窗(樣品 / 工具進入前消毒 30 分鐘,避免開門時空氣竄流);
環境控制:濕度 50%-55%、溫度 22±2℃,配小型除濕機,地面用無縫環氧樹脂(無死角易清潔)。
3. 核心防霉實驗區(內區,高霉菌風險)
功能定位:霉菌培養、無菌操作、抑菌測試,是實驗核心區域,需嚴格控濕防擴;
區域組成(按實驗流程緊鄰布局):
無菌操作室:設生物安全柜(BSL-2 級,負壓防孢子擴散)、無菌操作臺(316L 不銹鋼,帶紫外燈),墻面用抗菌彩鋼板(抑制霉菌附著),濕度嚴格控制在 40%-50%,相對過渡區微負壓(-5~-10Pa);
霉菌培養室:放恒溫培養箱(溫度 25-28℃,適配霉菌生長)、培養架(層間距≥30cm,保證氣流流通),墻面貼防霉壁紙,回風口設 HEPA 過濾器(攔截孢子,避免循環污染),排風經活性炭過濾后外排;
抑菌測試室:設測試臺(帶通風罩,測試揮發性防霉劑時吸走異味)、菌落計數器,地面、墻面無縫銜接(無衛生死角,防止霉菌隱藏);
關鍵設計:區域門為密封防火門(門縫貼防霉密封條),隔斷墻到頂(避免頂部空氣竄流),禁止設置地漏(防止下水道濕氣反竄)。
4. 廢棄物處理區(獨立區,風險管控)
功能定位:分類處理實驗廢棄物,避免霉菌擴散與環境污染;
區域組成:
分類垃圾桶:分 “霉菌培養物垃圾桶”(帶蓋,需高溫滅菌后處理)、“化學廢棄物桶”(存放廢棄防霉劑,密封防泄漏)、“普通垃圾” 桶,貼清晰標識;
廢液收集池:收集實驗廢水(如抑菌測試后的沖洗液),經消毒處理后再排放;
環境控制:濕度≤60%,配排氣扇(及時排出廢棄物異味),每日清理,避免廢棄物堆積滋生霉菌。
二、動線規劃:3 大動線單向閉環,不交叉
需確保 “人員、樣品、工具” 均沿實驗流程單向流動,不折返、不交叉,避免交叉污染。
人員動線:非潔凈區→更衣間→傳遞緩沖間→核心區,退出時從核心區→更衣間(脫潔凈服)→非潔凈區,禁止從核心區直接返回緩沖間再進入;
樣品動線:樣品接收區→傳遞窗消毒→無菌操作室(處理)→培養室(培養)→測試室(檢測)→廢棄物處理區,每個環節用專屬無菌托盤,不與其他樣品混用;
工具動線:工具消毒間(滅菌)→無菌操作室(使用)→工具消毒間(清潔再滅菌),禁止工具跨區使用(如培養室的培養皿不可帶入測試室)。
三、關鍵設施適配:從材質到配置防霉菌
地面 / 墻面:核心區、過渡區用無縫環氧樹脂地面(耐腐、易清潔,無孔隙藏霉菌),墻面用抗菌彩鋼板(核心區)或防霉涂料(過渡區),墻角做 R50mm 圓?。o直角死角);
實驗家具:實驗臺、培養架選全鋼材質(冷軋鋼 + 環氧樹脂噴涂,不吸潮、不發霉),臺面邊緣上翹 5mm(防液體滴落積水);
環境設備:核心區配高精度恒溫恒濕空調(控濕精度 ±2%)、獨立排風系統(帶活性炭 + HEPA 過濾),過渡區配風淋室(風速≥25m/s,去除衣物孢子)。
項目完工圖展示
相關搜索:
聯系客服
微信詢價
您可以掃描左側小程序二維碼進入我們的小程序官網
廣州沃霖實驗室設備有限公司@版權所有 粵ICP備13079592號-4 無菌室、陽性對照室、通風柜、生物安全柜